您好,欢迎访问长三角智库平台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积极应对城市人口收缩

「新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积极应对城市人口收缩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收缩型城市须积极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来实现科学有效的“瘦身强体”。

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就开始领先于全国,到2019年上升为70.61%,高出全国城市化率10个百分点。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迁移人口越来越向少数大城市集聚,致使部分中小城市陷入人口收缩的困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强调收缩型城市需要“瘦身强体”。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依赖于自己所在的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收缩型城市须积极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来实现科学有效的“瘦身强体”。

江苏省城市人口收缩现状分析

从实际人口收缩来看,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中,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有盐城市和泰州市,占比15.38%。这说明江苏省地级及以上城市虽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现象,但尚不严峻。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北和苏中分别存在一个,而苏南却无,且这两个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距离南京市、上海市等大城市相对较远。

从潜在人口收缩来看,除了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盐城市和泰州市之外,以潜在人口收缩程度的大小排列依次还有扬州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南通市、镇江市等6座城市。这说明江苏省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北与苏中除了宿迁市之外,其余城市均存在潜在人口收缩,而苏南仅有镇江市出现程度较小的潜在人口收缩。

作为苏北与苏中地区唯一不存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宿迁市值得引起重视。研究发现,宿迁市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极力推进“电商经济”的发展。宿迁市“淘宝村”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率40%以上,且在2019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快递业务量跻身全国40强。“电商经济”的发展模式,打破了销售的时空限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激发了宿迁的经济活力,从而增强了对人口的吸附能力。

通过对比存在人口收缩城市与无人口收缩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两者差距在考察初期为2000亿元左右,在考察末期扩大5000亿元左右,说明城市人口收缩加剧了江苏省存在人口收缩城市与无人口收缩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存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在自己“瘦身”基础上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体”。

城市人口收缩对江苏省中小城市的影响

尽管世界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但扩张和增长已不再是城市唯一的演进路径,城市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间将会更加自由地流动。这势必增强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经济要素的虹吸效应,从而加速中小城市的人口收缩,并导致这些城市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限制集聚经济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当城市出现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收缩现象时,人口流失引起的当地就业密度降低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集聚经济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江苏省发生人口收缩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在人口收缩使得各种经济资源更倾向于流向大城市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难以实现与大城市的协同发展,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大城市集聚经济的扩散效应。

第二,遏制城市创新活力。在城市人口收缩过程中,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更容易流出。这意味着城市的人口收缩不仅只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更是当地人力资本的减少。对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城市,劳动力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加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利用,进而有效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因此,城市的人口收缩遏制了城市的创新活力。以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为例,2019年实际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为5061件,潜在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为6315件,明显低于无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20331件。

第三,削弱城市吸引力。根据人口迁移阶段的国际经验,人口迁移动力将由第一阶段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转变为第二阶段为了获得更高的城市宜居度。目前,中国的人口迁移已进入第二阶段,各个城市的宜居度将成为影响自身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的人口收缩对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大打击,对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来说,这会显著降低其财政收入。同时,人口的不断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税收收入。因此,人口收缩给城市政府部门在改善生活环境和保障公共服务等提高宜居度方面的支出上带来压力。《2019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中的民生发展指数考虑了民生基础、收入消费、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和安全健康等5个方面,能较好地表征宜居度。这方面的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无人口收缩城市大多位于民生发展排行榜的前15位,其中苏州、无锡分别位居榜单第1位和第5位;存在潜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只有收缩程度较小的镇江与南通出现在榜单上;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却都未出现在榜单上。这说明城市人口收缩的确不利于城市宜居度的提高。据此,在人口迁移进入第二阶段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收缩必然对城市吸引力产生负影响,且其他无人口收缩的城市随着自身宜居度的不断提高而使这种负影响不断加重。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人口收缩应对措施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出现实际人口收缩的中小城市可能越来越多。为此,需要借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提前在三个方面做好消除人口收缩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一,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充分利用城市群集聚经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该区域的行政区经济正积极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空间竞争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群,而非单个城市,脱离城市群的城市是难以发展的。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城市群作为整体所形成的集聚经济将最终取代“单体城市”的集聚经济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一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改变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最大范围内与整个城市群产生交互作用,实现行政区的单体城市集聚经济发展模式向城市群集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二要弱化城市竞争意识,立足自身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加强与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与分工,构建依托统一城市网络的产业分工体系,以充分借力其他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三要强化与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相互联系,并充分借力中心城市强大的空间辐射力嵌入整个城市群的网络体系中,以充分利用整个城市群的集聚经济。

第二,推进城市网络化转型,释放城市发展新动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等级和距离为特征的“中心地”概念开始让位于以网络为特征的“中心流”概念,城市的增长潜力不再单纯依赖自身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而更多地取决于城市之间的网络链接能力。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将难以适应。因此,发展“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正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原动力。为此,一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新基建的机遇,加快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无缝对接,着力提高城市间的网络链接度。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突破实体经济时空限制的独特作用,不断拓宽与强化互联网与城市经济的快速融合,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在内的“互联网+”融合产业。三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的深度合作,共同培育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产业集群,构建以数字经济为牵引的城市发展新动力。

第三,确立城市精明发展战略,高效实现“瘦身强体”。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临人口减少与空间萎缩的局面。此时,重塑独特内涵、打造城市特色、追求精致化高质量发展应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一要在“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走一条使城市产业“小而特色”、城市空间“小而紧凑”、城市环境“小而优美”的精明发展之路。二要在自己“瘦身”的基础上转变重视依靠自身来“强体”的传统思维,而应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包括产业分工与合作、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与人才互联互通等,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来为自己“强体”。三要借助互联网引起城市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界线模糊的独特作用,在加强城市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虚拟空间扩张的优势来弥补实体空间收缩的劣势,使城市集聚效应更多地来自作为互联网枢纽的虚拟空间集聚,而非自身实体空间集聚,即实现实体空间的“瘦身”与虚拟空间的“强体”。

注:①城市人口收缩指城市人口增长变缓,直至减少的过程。②实际人口收缩识别方法:2009—2018年间某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为负,可认为该城市存在实际人口收缩。③潜在人口收缩识别方法:2009—2018年间某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同期江苏省人口增长率,可认为该城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

(本研究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收缩:测度、机制与一体化背景下的政策模拟(19CSJZX07Z)》的阶段性成果。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文章分类

发表文章
Copyright © 长三角智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011950号-1
×
保存成功